1216 おにのやがら,ぬすびとのあし(天麻)


  • 英名 Gastrodia elata、Blum
  •  
    宋《開寶》

    【校正】
    天麻,系宋本重出,今並為一。

    【釋名】
    赤箭芝(《藥性》)、獨搖芝(《抱朴子》)、定風草(《藥性》)、離母(《本經》)、合離草(《抱朴子》)、神草(《吳普》)、鬼督郵(《本經》)。
    弘景曰︰赤箭,亦是芝類。其莖如箭杆,赤色,葉生其端。根如人足,又云如芋,有十二子為衛。有風不動,無風自搖。如此,亦非俗所見。而徐長卿亦名鬼督郵。又有鬼箭,莖有羽,其主療並相似,而益大乖異,並非此赤箭也。
    頌曰︰按︰《抱朴子》云︰仙方有合離草,一名獨搖芝,一名離母。所以謂之合離、離母者,此草下根如芋魁,有游子十二枚周環之,以仿十二辰也。去大魁數尺,皆有細根如白發,雖相須而實不相連,但以氣相屬爾。如菟絲之草,下有伏菟之根,無此則絲不得上,亦不相屬也。然則赤箭之異,陶隱居已云非俗所見,菟絲之下有伏菟,亦不聞有見者,殆其種類,時有神異者而如此爾。
    時珍曰︰赤箭,以狀而名;獨搖、定風,以性異而名;離母、合離,以根異而名;神草、鬼督郵,以功而名。天麻即赤箭之根,《開寶本草》重出一條,詳後集解下。

    【集解】
    《別錄》曰︰赤箭生陳倉川谷、雍州及太山少室。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    弘景曰︰陳倉,今屬雍州扶風郡。
    志曰︰天麻,生鄆州、利州、太山、嶗山諸處,五月採根曝乾。葉如芍藥而小,當中抽一莖,直上如箭杆。莖端結實,狀若續隨子。至葉枯時,子黃熟。其根連一、二十枚,猶如天門冬之類。形如黃瓜,亦如蘆菔,大小不定。彼人多生啖,或蒸煮食之。今多用鄆州者佳。
    恭曰︰赤箭,是芝類。莖似箭杆,赤色。端有花,葉赤色,遠看如箭有羽。四月開花,結實似苦楝子,核作五、六棱,中有肉如面,日曝則枯萎。其根皮肉汁,大類天門冬,惟無心脈爾。去根五、六寸,有十餘子衛之,似芋,可生啖之,無乾服之法。頌曰︰赤箭,今江湖間亦有之,然不中藥用。其苗如蘇恭所說,但《本經》云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根,不言用苗。而今方家乃三月、四月採苗,七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與《本經》參差不同,難以兼著,故但從今法。又曰︰天麻,今汴京東西、湖南、淮南州郡皆有之。春生苗,初出若芍藥,獨抽一莖直上,高三、四尺,如箭杆狀,青赤色,故名赤箭芝。莖中空,依半以上,貼莖微有尖小葉。梢頭生成穗,開花結子,如豆粒大。其子至夏不落,卻透虛入莖中,潛生土內。其根形如黃瓜,連生一、二十枚,大者至重半斤,或五、六兩。其皮黃白色,名曰龍皮。肉名天麻,二月、三月、五月、八月內採。初得乘潤刮去皮,沸湯略煮過,曝乾收之。嵩山、衡山人,或取生者,蜜煎作果食,甚珍之。宗 曰︰赤箭,天麻苗也。與天麻治療不同,故後人分為二條。承曰︰今醫家見用天麻,即是赤箭根。《開寶本草》又於中品出天麻一條,云出鄆州。今之赤箭根苗,皆自齊、鄆而來者為上。蘇頌《圖經》所載天麻之狀,即赤箭苗之未長大者也。赤箭用苗,有自表入裡之功;天麻用根,有自內達外之理;根則抽苗徑直而上,苗則結子成熟而落,返從杆中而下,至土而生,此粗可識其外內主治之理。今翰林沈括最為博識,嘗云︰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,用赤箭不用天麻,則天麻、赤箭本為一物明矣。
    機曰︰赤箭、天麻,一物也,經分為二,以根與苗主治不同也。產不同地者,各有所宜也。時珍曰︰《本經》止有赤箭,後人稱為天麻。甄權《藥性論》云︰赤箭芝一名天麻,本自明白。宋人馬志《重修本草》,重出天麻,遂致分辯如此。沈括《筆談》云︰《神農本草》明言赤箭採根,後人謂其根如箭,疑當用莖,蓋不然也。譬如鳶尾、牛膝,皆因莖葉相似,則用其根,何足疑哉?上品五芝之外,補益上藥,赤箭為第一。世人惑於天麻之說,遂止用之治風,良可惜哉。沈公此說雖是,但根、莖並皆可用。天麻子從莖中落下,俗名還筒子。其根曝乾,肉色堅白,如羊角色,呼羊角天麻;蒸過黃皺如乾瓜者,俗呼醬瓜天麻,皆可用者。一種形尖而空,薄如玄參狀者,不堪用。《抱朴子》云︰獨搖芝,生高山深谷之處,所生左右無草。其莖大如手指,赤如丹素。葉似小莧。根有大魁如斗,細者如雞子十二枚繞之。人得大者,服之延年。按︰此乃天麻中一種神異者,如人參中之神參也。 曰︰凡使天麻,勿用御風草,二物相似,只是葉、莖不同。御風草根莖斑,葉背白有青點。使御風草,即勿使天麻。若同用,令人有腸結之患。

    【正誤】
    藏器曰︰天麻,生平澤,似馬鞭草,節節生紫花。花中有子,如青葙子。子性寒,作飲去熱氣。莖葉搗敷癰腫。承曰︰藏器所說,與赤箭不相干,乃別一物也。時珍曰︰陳氏所說,乃一種天麻草,是益母草之類是也。《嘉 本草》誤引入天麻下耳。今正其誤。

    【修治】
    曰︰修事天麻十兩,銼,安於瓶中。用蒺藜子一鎰,緩火熬焦,蓋於天麻上,以三重紙封系,從巳至未取出,蒺藜炒過,蓋系如前,凡七遍。用布拭上氣汗,刀劈焙乾,單搗用。若用御風草,亦同此法。時珍曰︰此乃治風痺藥,故如此修事也。若治肝經風虛,惟洗淨,以濕紙包,於糠火中煨熟,取出切片,酒浸一宿,焙乾用。

    他の江戸時代の資料を探す

     

    GoogleやYahoo!によるとこの広告が関係ありそうです。